私募激蕩風云|百億量化私募“隱身”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探因
作者:cdyhjy 發布于:2022/05/12 來源:21經濟網
摘要:
在2020年初投資三款百億量化私募產品后,高凈值投資者趙誠(化名)養成了一個特別的習慣。
每逢上市公司發布季報,他都會查詢這些百億量化私募機構躋身多少家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東之列,以此判斷自己所投資的量化私募產品投資動向與未來收益前景。
近期趙誠驚訝發現,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財報里,多家百億量化私募機構出現在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的頻率悄然下滑。
2020年三季報,明汯投資一度出現在逾15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但到了今年一季度末,這個數值變成了約20家。
去年三季度末,九坤投資旗下私募產品出現在約4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但如今,他很難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里找到九坤投資的身影。
類似狀況也發生在幻方量化身上。2020年底,幻方量化私募產品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出現次數約有40次,但如今,這家百億量化私募機構也幾乎“銷聲匿跡”。
一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客戶總監向記者透露,如今越來越多高凈值投資者發現這種奇特現象,并將它視為量化私募機構資產規?s水的重要跡象,紛紛要求贖回產品份額避險。
“我們對此也有點措手不及,但這種現象的確導致產品贖回壓力有所增加!彼锌f。
一位量化私募機構人士對此解釋說,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主要是受到兩大因素影響:一是此前百億量化私募機構的投資賬戶相對集中,容易躋身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但隨著去年量化投資監管趨嚴,越來越多百億量化私募機構通過設立眾多新賬戶分散投資,由此造成他們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出現概率驟降;二是今年量化私募機構業績普遍下滑,導致他們不得不調整投資策略,比如從以往的重倉押注高成長黑馬股轉向指數化配置,以此緩解產品凈值下跌幅度,也令他們不再成為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汀。
據通聯數據Datayes統計顯示,今年以來不同策略私募產品業績表現依然慘淡,比如股票多頭、相對價值、宏觀策略、事件驅動十大策略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分別是-13.86%、-4.68%、-8.14%與-14.35%。
在他看來,盡管百億量化私募機構在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的出現頻率下降,未必與其資產管理規?s水“劃上等號”,但這種現象仍折射出當前百億量化私募機構在劇烈動蕩股市行情下的生存窘境——由于其資金管理規模大幅超過其量化投資策略的資金容量,即便他們積極調整投資策略,仍然面臨市場波動引發業績超預期回調的巨大風險。
百億量化私募“隱身”探因
記者多方了解到,除了上述三家百億量化私募機構,靈均投資、天演資本、啟林投資、衍復投資、千象資產等同行在一季度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出現頻率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一位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這或許反映出一個行業普遍現象,即此前資產管理規模迅速擴張,令頭部量化私募機構不得不降低交易頻率,導致此前行之有效的高頻策略與因子無法產生預期回報,不但令百億量化私募機構不再成為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的?,還導致他們損失不少收益。
此外,越來越多百億量化私募機構還發現此前資產規模迅猛擴張正提升單個股票的交易成本。具體而言,原先他們可以通過使用多個產品抱團取暖投資某個上市公司股票實現業績企穩,但在市場風格快速切換與量化策略高度同質化的共振下,其他量化私募機構的拋售行為會令這種抱團取暖策略反而蒙受更大的投資損失。
記者獲悉,百億量化私募機構不再成為眾多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汀,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去年底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收益互換業務管理辦法》規定——“收益互換業務不得掛鉤私募基金及資管計劃等私募產品、場外衍生品,證監會認可的情形除外·····”,導致百億量化私募機構無法通過收益互換業務向券商獲取更高的杠桿資金,也令他們失去足夠資金躋身眾多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
多位券商人士表示,目前這種現象不代表百億量化私募機構資金管理規模大幅縮水——隨著市場環境變化與業績下滑壓力驟增,越來越多百億量化私募機構正推進策略迭代,其中包括將大部分資金從高頻交易轉向指數化配置,從而降低產品凈值超預期下跌壓力。
前述量化私募機構人士向記者指出,除了增加指數化配置的比重,他們還在量化策略里增加市場中性與商品期貨CTA策略,導致他們對上市公司的持股策略更加分散,一改以往重倉押注多只黑馬股博取超額回報的做法。
“這的確令我們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出現頻率有所下降,但此舉有助于降低我們產品凈值跌幅,甚至個別產品因分散配置,在過去一個月出現凈值明顯回升!彼赋。
財富管理機構的新煩惱
面對百億量化私募機構紛紛從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行列“引申”,趙誠迫切想知道這些量化私募產品的最新資金投向。
“目前,不少高凈值投資者都有類似的擔憂,甚至部分高凈值投資者要求百億量化私募機構每半個月遞交產品前十大個股持倉信息,以便他們分析產品投資風格變化與未來潛在收益狀況,作為他們是否提前贖回產品避險的一項重要依據!鄙鲜龅谌截敻还芾頇C構客戶總監向記者指出。個別高凈值投資者對此施壓較大壓力——若他們遲遲拿不到產品最新投資動向,就將提前贖回產品份額“避險”。
由于高凈值投資者上述訴求不符合此前私募產品投資合同條款約定,他正努力“提醒”高凈值投資者需全面權衡其負面影響,比如私募機構管理人的投資操作會受到影響,還可能出現私募機構核心投資信息泄露風險,不利于私募機構管理人創造良好的業績回報。
“但是,在今年量化私募產品業績大滑坡的情況下,這些高凈值投資者似乎更關心自己的資金投向安全性!彼毖。4月以來,他轉而邀請百億私募機構管理人與高凈值投資者增加溝通頻率,由前者現場解答投資者關于產品資金最新投向與投資策略調整等問題,促進雙方實現彼此理解。
“事實上,我們也希望這種措施能有助于高凈值投資者充分了解量化私募機構的投資獲利邏輯,避免因產品短期業績大幅回落而盲目贖回!边@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客戶總監直言。但是,產品業績回升(即產品凈值能否盡快回升到1元上方)仍是硬道理。目前他最擔心的是,若量化私募產品業績持續不見起色,越來越多高凈值投資者會認為量化私募機構管理人只會“耍嘴皮子”,反而會引發更大規模的產品贖回潮涌。
(信息來源:21經濟網)